正在津巴布韦召开的《湿地公约》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传来好消息:崇明荣获国际湿地城市认证!
国际湿地城市认证,是城市湿地生态保护的最高成就。申报城市需要满足行政区域内湿地率10%以上、湿地保护率不低于50%、拥有至少一处国际重要湿地或国家重要湿地等核心指标,还须经过国内、国际两轮严格审核。
崇明的突围绝非偶然。这座长江入海口的生态岛,湿地是从根里长出来的“生命共同体”。按照《湿地法》口径,全区有27.8万公顷湿地,湿地率68.8%的数字远超国际认证“湿地率不低于10%”的基础线,并拥有长江口中华鲟湿地自然保护区和上海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2个国际重要湿地。
潮起潮落间藏着湿地韵律,一草一木里写满保护初心
站在西沙湿地的观鸟台远眺,涨潮时的水面如镜面倒映着云卷云舒,退潮后的滩涂裸露出细密的蟹穴,成千上万只红螯螳臂相手蟹横行,像给大地撒了把跳动的碎钻。晨光中的东方白鹳、暮色里的苍鹭,每一张都是湿地的“动态明信片”。
西沙明珠湖景区主任、党支部书记徐忠说,西沙湿地的潮汐现象堪称“长江口自然节律的活标本”,契合“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”的认证要求。
世界自然遗产地东滩湿地更是“鸟类国际机场”,每年超百万只水鸟在此转机。全球仅存千余只的白头鹤,会准时出现在芦苇荡中。黑脸琵鹭用琵琶状的嘴在浅滩滤食,群飞时像一群掠过水面的折扇。长江口的中华鲟在湿地水域完成“生命接力”,工作人员曾在监测中发现,一尾被标记的成年中华鲟,带着崇明湿地的“印记”,洄游至长江上游产卵,又将幼鱼送回这片水域成长。
生态成效来自实打实的保护力度。十多年来,崇明投入41.26亿元给湿地“做手术”:东滩用“带水刈割法”驯服互花米草;中华鲟保护区20年间累计救护3100余尾“水中大熊猫”,放流的105万余尾珍稀鱼类在长江里画出银色弧线。
管理体系的完善是另一张王牌。国际湿地城市认证特别看重“长效机制”,崇明的答卷堪称范本。
2021年5月,《上海市2021-2023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》正式印发,其中明确提出“鼓励和指导崇明等湿地资源丰富地区积极申报创建国际湿地城市”。这短短一行字,如同一声发令枪,为崇明的生态发展按下加速键,一场以湿地为核心、向国际标准看齐的创建之路,就此拉开序幕。
消息传来后,崇明区迅速行动。崇明区绿化市容局副局长蔡建新至今记得,那段时间,团队几乎天天泡在会议室里,一边梳理辖区内湿地资源的“家底”,一边对照国际湿地城市的认证标准逐条研究。从湿地生态保护的具体指标,到如何让保护成果惠及民生,再到如何将本土特色与国际标准衔接……无数次讨论、修改后,《崇明区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工作方案》很快新鲜“出炉”,为这场跨越数年的创建行动画出了清晰路线图。
此后,崇明于2022年成立湿地保护管理站,出台《湿地保护管理办法》。种种制度护航让湿地保护率跃升,更形成了“自然保护区+湿地公园+生态保护红线等”的立体保护网。
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张利权表示,当下不少城市正以国际标准为标尺,将其深度融入城市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,贯穿于湿地保护的每一项具体行动中。这种高标准的实践路径,如同为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安装了“校准器”,既通过科学规范的保护措施,让湿地生态系统在修复中逐步恢复韧性,重现水清岸绿、万物共生的活力;又能在生态改善的基础上,催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产业形态,让老百姓实实在在享受到生态红利。
划着小船看湿地,跟着规矩敬自然
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,在数据里更显清晰:崇明区绿色优质农产品产量认证率维持在40%以上,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达8件,2024年全区A级景区接待游客超589万人次。这一切的起点,是崇明人对湿地的敬畏——渔民主动放弃“绝户网”,改用生态养殖;村民自觉参与“护鸟队”,发现受伤候鸟第一时间联系保护区;就连孩子们都知道,不能往河里扔垃圾,那是小鱼的家。
这种“在湿地里过日子”的生活智慧,与国际标准中“可持续利用”的核心理念深深呼应。在绿华镇,漫屿户外运动营地就将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,玩出了新花样。
营地紧挨着西沙明珠湖景区,100亩月亮湖如一块蓝宝石镶嵌其间,2公里长的水上路线像一条灵动的绸带,将岸边的森林与澄澈的湖水温柔串联。这里主打平台舟、独木舟等水上项目,合伙人杨敏玮是土生土长的崇明人,当初带着团队回乡创业,正是被家乡这份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吸引。营地遵循“动物优先”的铁规矩,遇小天鹅等野生动物经过,会暂停活动,让游客懂湿地、敬自然。中秋国庆期间,这里还推出“水上蟹宴”,将运动、美食与当地橘黄蟹肥的特色结合,独具风情。
绿华镇党委副书记李鸿宇介绍,漫屿户外活动营地是镇里引入的重要旅游项目,让湿地资源在保护中得到合理利用,为游客提供亲近自然的新体验,也为乡村旅游注入新活力。未来,镇里会继续整合资源、引入新业态,打造崇明户外旅行新名片。
遵循国际认证中“持续改进”的核心要求,崇明正稳步推进湿地保护的“进阶计划”。北沿湿地的互花米草治理将按下“加速键”,通过科学施策逐步改善湿地生态基底;推进庙镇、陈家镇两处小微湿地的生态修复项目,未来将蜕变为兼具生态功能与景观价值的自然空间。
与此同时,崇明正精打细算用好每一笔湿地生态补偿资金,将其重点投向湿地生态修复工程的“后半篇文章”——不仅要确保修复后的湿地植被繁茂、水系畅通,更要建立长效运维机制,为鸟类栖息地、原生植物群落等提供持续呵护,让每一分投入都化作湿地自我更新的“生命力”手机炒股配资软件,推动生态保护从“阶段性修复”迈向“常态化向好”。
宝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